這是一篇老文章,寫於2011.9.11
也許是因為即將為人父,讀到當初寫家書給老爸老媽做為溝通工具時,特別有感覺。
----------
本文開始
中秋節前夕,台南瑪莎咖啡,完成了第十場的大陸尋奇演講戰鬥。
拐了個彎,又回到最初的起點,我的主場成大。
突然想要寫點東西,記錄這半年來說故事的歷程。
最初辦分享會最直接的動機就是「分享」(這不是講廢話嗎!)
那時剛從大陸回來,趁著記憶正鮮明、動力特強烈時,把這半年生活變成一個有架構的內容。
「敢做,就有力量。」在大陸旅行領悟到這句話,催動著我「立馬」在臉書舉辦活動,吆喝親朋好友來聽我說故事。以個人名義辦活動這檔子事我常做,不管是先前幾次的生日舞會;自己整理大學心得印成小冊子送人;或是近期的旅行分享會。即知即行,把腦袋浮現的靈感用力實踐出來本是我的強項。譁眾取寵、愛慕虛榮、渴望掌聲、貪圖肯定,也的的確確是必要承受的代價。
但其實分享的本質並非是想要「教大家」什麼事情,而是想要分享我的生活,以及我相信的東西。去大陸半年並不稀奇,擁有旅行專業技能的人絕非少數。充其量我最多只能當個「背包行走者」吧。
累積了好幾場的戰鬥,雖是同樣的主題,我還是想要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表達,或是找到新的詮釋方式,精簡內容並找到一個更清晰的主軸。這段時間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說故事,更精確的說,是喜歡被笑聲包圍的感覺,若這一小時觀眾無法感受到實質上的收穫,起碼也度過充滿歡樂的時光。更體認到演講也遵循團康曲線,鳳頭、豬肚、豹尾是必掌握的竅門。
先前原本要在演講中加入一段與家人的溝通,結果一直忘了說。
約莫從大四開始,寫家書回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因為老弟從大一就承諾自己每天打電話回家跟老爸老媽開槓,結果一打就是六年從無間斷(老弟今年碩二)。身為管院出品的學生,差異化的概念當然是有的,老弟打電話那我就寫家書XD。對我來說,比起用電話聊天分享生活,用文字與爸媽溝通更來得深刻,可以把內在想法表達的更完整。
世代間往往會有一些價值觀的差異,這很稀鬆平常。但某些摩擦或爭吵,就是從這裡開始。大四之前的我,生活的重心就是大學三學分<課業、愛情、社團>,一直沒有把生活的部分放在與家人間的互動。直到開始寫家書跟爸媽溝通,才發現Family First的重要性。開始主動告訴爸媽我在想什麼,對於未來有什麼規畫,生活中學到跟體會到什麼觀念。讓家人知道自己對於每個決定的動機,還有預期的成果,慢慢的就可以建立信任。
累積了三年的家書與互動,當我決定去復旦進行「假交換真旅行」的計畫時,老爸老媽都很支持我的想法,他們相信我是經過思考才下的決定,讓父母安心是做子女必須要做的事情。
記得在分享會第七場時,我把演講題目從<少年,當壯遊萬里路>改為<你說,有一個夢>。其實,看完一路玩到掛寫下My bucket list的那一刻,旅程就已經開始了。即知即行的特質讓我的生活中擁有飽滿的喜悅。回頭一想,才發現原來「旅行只是輔助」,也許重點不是完成了多少清單中的目標,而是開始動手去做時,那活在夢想中的姿態,才是人生最燦爛的時刻。
三十歲之前,我們會變成怎樣的大人。
在房貸車貸、職場厚黑、競爭優勢、子女教育、婆媳問題排山倒海襲來前
夜深人靜時,我們能擁有多少回想起來依舊會嘴角上揚的回憶呢!?
我會說
年少輕狂的追尋與腳踏實地的努力,都是缺一不可。
擁有與家人良好的互動與默契,對於生活抱持知足樂觀的態度
能夠把自己跟身旁的人照顧好
才有足夠的條件,去談老梗的夢想追尋吧。
希望我們,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喜悅,也為別人的生活帶來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