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的美國行心得
美國行
三個禮拜的美國行,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前兩個禮拜是在IPFW(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Fort Wayne)上課、企業參訪和一日的Chicago Tour,最後一個禮拜則是參觀了MIT、Harvard、Yale、Princeton四間名校,以及第五大道、Times Square、Moma、大都會博物館、觀賞百老匯、華爾街、布魯克林橋、自由女神、中央公園等景點。
這趟旅行下來就像是聽了一場音樂會一樣,每一個景點都有屬於自己的主題曲,沉浸在其中美妙旋律的我,仔細地聆聽著五線譜上跳動的各個音符。回到台灣,音樂會結束了,但旋律卻還持續在腦海中重複撥放著~
在歐洲有一群工人在雜草叢生的地方蓋教堂,有人問這群工人:「你們在做什麼?」工人A答:我在砌磚。工人B答:我在造牆工人。C答: 我在蓋房。工人D答:很開心的,我在蓋教堂!工人E答: 我在鋪設通往天堂的道路。我在這趟旅程中,聽到了許多工人E層次的答案。像是在Chicago的迪士尼遇到的服務生跟我們說: I love Chicago ! I like everything here. That's why I work here.Volunteer Andrew說:I want to dedicate my life to public service. I think i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Speaker William McKinney說:What drives me what I do is the belief in educational core value. 那我的呢?上了研究所後,許多現實層面的問題要考量,我無法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做一個有熱情的定義,大多是責任取向居多。動力來自於對自己的期望,家庭的期待等等。這次出國,帶回的不僅是三個禮拜的回憶,更多的是這些人對工作的passion給我的啟示,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另外學到的是工作與休閒的平衡,工作的時候認真,玩的時候亦是如此。不以工作時間長短判斷一個人的績效,而是著重在如何有效率的工作。專業和英文的重要性在參觀了許多公司和在IPFW上課交流的過程中感觸最深。雖然上課內容大致上聽得懂,但在發問時,為了避免依賴講稿,以中文方式記筆記發問還是無法表達得很明確,口說需要加強才行。如同廣告教父孫大偉一句自創的格言所說:「用熟悉的鏡子,照不到真實的自己。」,這陌生的鏡子,將以往沒注意到的缺點、不完整的想法等等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一覽無遺,迫使自己開始正視或者思考這真實自己所能改進的地方有哪些。
在旅途當中,可以的話盡量主動開口問問題,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穫。由於菁英班參訪IPFW有上當地的報紙,有一位當地的居民柳惠容學姐因為讀到了該篇文章,聯絡dean Yen,參與了我們其中一天的行程,在主動與柳學姐攀談的過程中,才知道柳學姐是畢業於台南女中、台大中文,在台南女中教一段時間後,隨丈夫到美國生活,柳學姐是哈佛人出版社《楊小弟的笨耳朵》等書籍翻譯者。
柳學姐提及台灣的基礎教育是很紮實的,尤其是數理方面,這是屬於台灣的優勢,而美國的學生從大學開始,對於課業的專注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另外提醒我們要珍惜學生時期的朋友和女朋友,因為這是我們比較長時間可以觀察對方個性的階段。「Don’t be afraid of the future.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這是在談話過程中簡單帶過的一句話,但對我卻感觸良多。也許我們都對人生too serious,當兵、研究所、Working Holiday、交換學生、Gap year、就業這些選項的先後順序、選擇與否,其實只要符合當下自己的判斷就夠了,這些對外國學生來說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決定,對於我們之所以窒礙難行,就是因為我們顧慮太多,怕輸別人、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跟別人不一樣。其實有時候繞繞路,甚至迷路,反而因此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色,遇到不一樣的機遇。當然,一直迷路就不好啦。
最後,也是這趟旅行最重要的收穫就是在這世界頂尖的殿堂裡,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太多厲害的人在這趟旅程中給予我震撼教育,在MIT認識了三個學長,一個是成大機械95級第一名畢業,台大碩班碩一時說服老師要做自己想做的題目,選擇題目時就已經參考MIT當時的研究方法,後來申請上MIT。另一位是台大機械7個學期的書卷獎,申請上MIT碩班,前兩位學長都是負責帶我們參觀MIT的學長,而最後一個認識的學長是我們在參觀MIT Media Lab的時候,臨時經過才認識的。這位學長叫李佳勳,是我後來google才知道本名的,在MIT的時候,李學長介紹他自己是成大建築系、建築所畢業,因為當時老師們不喜歡用3D電腦繪圖,所以他的論文題目是讓老師們喜歡上3D電腦繪圖。李學長自謙的說自己成績不好,GPA不到3,能申請上是因為自己毛遂自薦才幸運上的,並且提醒我們要時時思考「如何與眾不同?」,回台灣後我才知道2003年學長就把電影「關鍵報告」的特效場景實做出來,申請MIT的時候準備了24項作品,而這些資訊都是我回國後自己發現的。很難去形容當時閱讀著網路上資料時是怎麼樣的心情,能認識這樣的role model,真的是額外的禮物。這也讓我真正了解到什麼是自信,現在我對於自信的解讀是「真正的自信是來自於知道自己要什麼 並付諸行動去完成它。而不是藉由完成什麼或假裝自己很厲害而自信。」,現在的目標是要當一個自信且謙虛的人。
真的是最後了,要感謝黃老師和黃師母、孫老師這三禮拜來的叮嚀,班代寧宜一年來籌畫活動的辛勞,宛亭為這趟美國行事前的規劃、三個禮拜對於各種突發狀況調整的煩心,Dean Yen, who make this happen.沒有您的牽成,我們連成行的可能性都沒有。謝謝你們。It's like a dream. However, it's time to wake up and focus on the daily basis. Life is so short, enjoy your life. Push the envelope. Meet you at the top, my fellows.
Best Times of My L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