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初衷的旅行哲學

褚士瑩說:「趁年輕的時候,給自己一份最好的人生禮物,那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和雙腳去認識世界,決定自己看世界的高度跟角度。」

旅行方式很多種,雖然現在許多的書籍跟演講,都鼓吹著我們去壯遊,或當個國際志工,給自己一個機會出走gap year一下。依稀記得2008年天下雜誌就開始報導相關文章。於是,出國流浪變成一種潮流,好像不去很退流行,去了很威猛值得拿來說嘴般。

但,那真的是如此嗎?
去了就可以提升視野跟高度嗎?

旅行或壯遊,說穿了就跟看A片一樣,「看的人很爽,做的人很累。」去年十月結束西藏之旅回到上海後,不到一周我便背起行囊直奔山東,開始新的旅程。記得爬完泰山的當晚,整個人就無來由的病倒。不誇張真是很痛苦的體驗,半夜發燒狂咳,附帶烙賽還吐了滿地。


隔天,身體好些後我來到北京。

那一周在北京的生活,好像得了旅行疲憊症,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待在北大宿舍發呆,哪都不想去。利用這空白時光,我開始思考旅行的目的與初衷。事實上,當超過一個月的旅行,就會從興奮期轉移到疲倦期。每天奔波趴趴走,還要規劃行程確認住宿交通,都不如舒舒服服在宿舍打魔獸看日劇,搭配雞腿飯來得快活。


老實說,過往這半年的旅行,大部分我所做的不過就是個觀光客,或許還可稱做是「行走者」。但我很記得最初讓我下定決心出發的一句話。
「用旅行開眼界,以探索找自己」

於是莫忘初衷功能發動,好像我的體質就容易被自己激勵,一通電話,便又開始規劃行程,從四川開始展開新的冒險。

以前我總是愛把夢想掛在嘴邊,但經過交換學生到現在半進入社會,反而會覺得這兩個字沒有想像中簡單。夢想極有可能是被用來逃避的藉口。做什麼事情往往都是動機與目的為先,弄清楚為何而戰,可以幫助我們遇到挫折時不易迷失。壯遊如果只是因為逃避工作而出走,腦袋根本沒有思考,那不管去再多地方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旅行最怕You see, but you dont observe,是件多麼可惜的事情。



褚士瑩那段話,關鍵字我覺得是「年輕」與「世界」
先前分享會的主題,直接把它定做「少年,當壯遊萬里路。」
18~28歲的黃金時期,藉由旅行來個五官的強力刺激換血,是多麼過癮的事情。



當決定背起行囊出發前


也許確認動機與目的,便是一場壯遊深刻與否的關鍵所在吧。

寫於2011.2月